齐齐哈尔学校大全齐齐哈尔大学大全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 地址:
  • 电话:
  • 邮编:161000
  • 网站:
点击查看“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地图完整版
学校简介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编辑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全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其前身是“中国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初改为此名,校址延安,是中国共产党培养抗日军事、政治干部的大学。毛泽东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他为抗大规定了“坚定正确的政抬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由于敌后抗日斗争的需要.根据中共中央决定抗大于1939年7月向敌后挺进,同年12月到达晋察冀,翌年2月到达晋冀豫,1943年3月返回陕北绥德,直至抗战胜利。

抗大在敌后先后创办了十二所分校,一分校在晋东南、后迁山东,二分校在晋察冀的灵寿,后返陕北并入总校,三分校在延安,曾改为军事学院扩后亦并入总校,四分校在淮北,五分校在苏北,后迁淮南,六分校在山西武乡,后并入总校,七分校在山西兴县,八分校在淮南天长县,后改新四军二师教导团,九分校在南通,后改苏中公学,十分校在鄂豫皖,太行分校在河南涉县,太岳分校在山西沁水。1945年10月迁至黑龙江省北安。不久迁往齐齐哈尔,改称东北军事政治大学。学员以部队调干为主,还招收投入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知识青年,学习内容有马列主义基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民运工作、游击战、中国历史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云、李富春都到抗大讲课或作报告。抗战八年,抗大培养了二十万优秀军政干部,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发展和夺取抗日战争乃至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前几期概况

编辑   第一期 抗大的前身——中国抗日红军军政大学   (瓦窑堡——保安 1936年6月至同年12月)   一九三六年,我国的政治形势正处在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革命战争转变的关头。在这革命转变的关键时刻,重新学习、重新训练干部,就成为重要的一环。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抗日战争,有计划地培养大批抗日的军政干部,一九三六年四月,党中央决定将一九三三年十一月七日在江西瑞金成立的“中国红军大学”继续办下去(“红大”在长征时为陈赓、宋任穷同志率领的干部团,长征到达陕北后,改为红军学校)。同年六月一日,在陕北安定县(今子长县)的瓦窑堡中梁山上闾家大院创办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西北抗日红军大学”,随即改名为“中国抗日红军军政大学”(简称红大)。   1、组织机构和学员   红大校长林彪,教育长罗瑞卿,政治部主任杨尚昆。学生共一千零三十八人,分为三科:一科三十八人,二科约二百人,三科八百余人(驻甘肃环县木钵寺)。一、二科在职干部只有十四人,专职教员有杨兰史、罗世文、张如心。曾在三科任教的有杜平斋、柳青、赵守一、冯治国、廖冠贤、张文华、李东朝、韩振纪、刘绍清、王泮清、冯达飞等。这期抗大学员全部来自红军,一科的三十八名学员,大多是红军的中、高级干部。其中有罗荣桓(兼一科政委)、彭雪枫、谭政、苏振华、杨成武、莫文骅、赵尔陆、刘亚楼、杨立三、张爱萍、王平、耿飙、肖文玖、郭树声、贺晋年、谭冠三、李涛、张纯清、周文龙、胡竹庭、刘鹏、冯玉和、周建屏、刘惠农等。   2、开学典礼   抗日红军军政大学成立的这一天,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出席了开学典礼,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指出:第一次大革命有一个黄埔军校,它的学生成为当时革命的主导力量,领导了北伐成功。但到现在它的革命任务还未完成,我们红大就要继承黄埔的精神,要完成黄埔还未完成的任务,争取民族的独立解放。办红大是为了提高干部的水平,为革命储蓄干部。要办好红大就要艰苦奋斗。他说:我们这里要教员,没有;要房子,没有;要教材,没有;要经费,没有。怎么办?就是要我们艰苦奋斗。   红大初创时物质条件十分困难。田野就是操场,院子就是课堂,砖头就是凳子,膝盖就是书桌。   3、移驻保安   同年七月,红大一、二科跟着党中央移驻保安(今志丹县)。当时保安被国民党反动军队横征暴敛,洗劫一空,城内居民只剩下四百多人。群众只能给红大腾出几间破窑、废庙、牛棚、马厩。但是,红大的教职学员并没有因此而沮丧,他们豪迈地说:“雪山、草地、腊子口,穿着草鞋照样走!这点困难还能挡住我们?”他们卷起袖子,打起赤脚,用勤劳的双手,很快地把臭气熏天的马厩,打扫成清洁的学习室,把破烂不堪的废庙,整修成整齐的课堂,把残留的石窑洞整修成整洁的宿舍。他们用大石块作桌子,用小石块作凳子。红大学员就是在这样的石头天地里,开始了紧张愉快的学习生活。   当地群众看到红大师生这种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深受感动,特地赠送了一幅“劳动者可以创造世界”的锦匾,作为纪念。毛泽东同志高度地赞扬了这种艰苦创业的精神,很有风趣地对学员们说:你们是石器时代的人,但学的是最进步的科学。美国友好人士斯诺对红大的艰苦创业精神非常敬佩,他在《西行漫记》一书中说:这种“高等学府”,全世界恐怕就只有这么一家。   第二期 随党中央进驻延安,红大改名为抗大   (延安 1937年1月至同年8月)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内战争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形成。一九三七年一月,红大跟随党中央进驻延安,并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   在甘肃环县的三科迁到甘肃庆阳城内,同二、四方面军的两个步兵学校(随营学校)合并组成红大第二校,后改称抗大步兵学校。   1、抗大公开招生   从这一期开始,抗大公开招生。《抗日军政大学招生广告》中宣布:“本校直属于抗日红军中央军事委员会,以训练抗日救国军政人才为宗旨。凡有志献身于民族解放事业具有高小毕业和同等文化程度,身体健康,无嗜好及暗疾者均可报考。”招生广告中提到抗大学生的年龄为十八岁以上,二十八岁以下。考试科目为:(一)政治测验;(二)作文;(三)口试;(四)体格检查。教育科目有:(一)政治常识;(二)中国革命问题;(三)世界形势;(四)抗日统一战线;(五)群众工作;(六)军事常识。   2、学员编队   一九三七年一月二十日,抗大二期正式开学。这一期共设四个大队,学员一千三百六十二人,加上甘肃庆阳的抗大步校一千四百余人,共两千七百余人。   其中一、二队是红军的团、师、军干部,如陈赓、杨得志、周子昆、何长工、洗恒汉、曾希圣、罗炳辉、赖传珠、胡耀邦、王维舟、姚继鸣、邵式平、周纯全、王诤、刘希平、刘型、罗华生、张经武、叶绍华、季干辉、王尚荣、戴玉林、戴季英、黄春圃、谢朝文、陈克寒、姚喆、伍云甫、谢高、张际春、陈奇涵、倪志亮等。   西安事变后,原东北军和西北军的一部分爱国军人也奔赴延安进入抗大学习,其中有张学良将军的弟弟张学诗、张学明,杨虎城将军的儿子杨拯民等。   三至八队是红军的连、营干部队,共七百五十三人。九至十四队为青年学生,共六百零九人,编为四大队。   四大队的学员大都来自国民党统治区,主要是北平、天津等地参加“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的爱国青年学生。这是因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以后,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的封锁稍放松,少数进步青年已有可能来边区求学。为了加强对这批青年学生的领导,党中央派聂荣臻、董必武兼任四大队大队长和政委。另外还成立一个女生区队,共五十九人,其中有贺子珍、康克清等。   3、组织机构   学员急剧增加了,学校的组织机构也逐步健全起来了。成立了教育委员会和政治部、训练部、校务部。毛泽东同志兼任教育委员会主席。刘伯承担任抗大副校长,傅钟担任政治部主任,刘亚楼担任训练部部长。工作人员增加到八十七人,其中大部分是第一期毕业的学员。抗大步校共编四个营、十三个队,学员一千四百余人,都是红军的班、排干部。刘伯承兼任校长,袁国平担任政委,张际春担任政治部主任。   在甘肃庆阳的抗大步校,也于八月毕业,并结束了抗大步校。随八路军总部开赴山西抗日前线,另一部分于一九三八年五月调到陕北洛川,编为抗大第四期的第六大队,又称抗大洛川分校,校长韦国清,政治部主任黄欧东。后来洛川分校合并于抗大一分校。   第三期 抗大——“伟大事业”   (延安 1937年8月至1938年3月)   抗战开始后,坚持片面抗战路线的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坚持全面抗战路线的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连挫敌寇,先后建立了大片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两个战场,两个结果,使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国民党片面抗战的严重危害,而把抗战胜利的希望寄托在中国共产党和它领导下的人民军队身上。   1、全国各地的革命青年和海外侨胞奔赴延安   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为指导抗战的中心,全国人民向往的革命圣地,全国各省市(除西藏、青海外)的知识分子和进步青年,以及越南、印尼、缅甸、泰国、菲律宾、新加坡、马来亚以至加拿大、巴拿马等地的爱国华侨,为了寻求抗日救国的真理,冲破反动派的种种阻挠破坏,纷纷奔赴延安到抗大学习。   为了适应抗战形势的发展,抗大没等二期同学毕业离校,第三期就于一九三七年八月一日正式开学了。三期开学以后,仍有不少新同学结队前来,学校决定随到随编队。同时,由于工作的需要,也有一些同学学期未满就离校奔赴了战斗岗位。   2、学员编队   第三期共收学员一千三百七十二人,编为三个大队。一至六队为红军干部,大多是原四方面军的干部,共六百一十六人。其中有李先念、王树声、许世友、王建安、王宏坤、曾传六、曹祥仁、丁国钰、罗舜初、李寿轩等。七至九队为青年学生,共三百六十六人。另外还有一个训练老干部的军事队,一百一十二人,一个训练新干部的军事队一百一十人,一个游击训练队六十七人。   第四期 努力奋斗,光明就在前面   (延安 1938年4月至同年12月)   第四期于一九三八年四月十六日正式开学,同年八月至十二月分批毕业。   1、空前大发展   这一期是抗大空前大发展的一期,仅五至八月份,经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到延安的就有二千二百八十八人,本期共收学员五千五百六十二人,编为八个大队,四十三个队。其中训练八路军、新四军干部的七个队,九百零七人;训练知识分子的三十一个队,四千六百五十五人,占学员总数的百分之八十,其中女生六百五十四人,编为第八大队,张琴秋任大队长。由于学员空前增多,延安原来的校舍已容纳不下。因此除在延安驻四个大队外,还在瓦窑堡、蟠龙、甘肃的庆阳等地分驻了四个大队。   为了加强党对学校的领导,提高党的战斗力,一九三八年五月,学校召开了第二次党代表大会,主要任务是研究确定本期教学任务,总结建校和领导青年知识分子的经验,选举成立了新的校务委员会。同时还加强了党对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的领导。当时学校有民先队队员两千多人,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一支突击力量。   这一期全校工作人员扩大到一千三百八十六人,其中大部分是学校本身培养的青年知识分子干部,这就大大加强了教育的力量。   计有军政教育科长和主任教员二十三人,其中有艾思奇、任白戈、徐懋庸、郭化若、张庆孚、杨钊等;军事教员和助教九十人;政治教员和助教一百二十八人;文化教员十二人。这一期中,政教科长杨兰史同志积劳成疾,不幸病逝。学校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毛泽东同志写了挽词:“哀悼我们教育战线上的勇士,杨兰史同志永远不死。”本期训练部增设了编辑科,开始出版自己编写的教材。

相关评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匿名
    2016-03-16 01:21:48发表

    学校收费较高 饮食和卫生保健管理欠佳 但师资力量还不错 还是能学到一些东西的 关键是看自己怎么做了 远离市区 很不错 平日很幽静~

  • 匿名
    2016-03-16 10:18:31发表

    这两天混在这片,看那些馆子那么眼熟,才知道曾经在这一代混过两三天。。。就是前年辅导班啦!!当时就在这里的一个楼里上课,没记错的话这个学校应该也是从职高一类的升到本科院校的,很古老,规模不大

  • 匿名
    2016-03-14 03:14:44发表

    嗯,我问了他们往届的学生,说可以考证,他们都在实习了

  • 匿名
    2016-03-14 02:26:40发表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会让你走出去,算个梦想起航的地方

相关新闻